微信直播开通卖货用什么软件比较好?
这里就为大家来推荐小鹅通。小鹅通是一款基于微信平台所开发的直播软件,拥有非常丰富的功能,能够满足在微信上的直播,录播,带...
2022-11-14咨询热线
17775380897作者: 来源: 时间:2018-11-24
近几日读了一本书,叫《管理百年》。书中从百年前福特的标准化流程讲到今日互联网公司的超级矩阵,几十个案例轻掠而过。这本书是管理学的启蒙读物,但是读着读着,从历史里又觉出了一丝旷远,那是人性,百年里在不断变化的人性。管理的百年,便是应对物质不断进步人性不断变化的百年。
所以,在准备这次演讲时,我试着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教育技术,与大家分享百年里的在线教育案例。我们须知,用技术推动教育进步,并不仅是这一代互联网人的梦想。每一次信息技术的进步,都将带来一波教育的创新,每一波的创新,都一样波澜壮阔,也一样的折戟沉沙。每一代人面对的教育问题都不一样,只有认清当前本质,才知顺势而为。
印刷术与邮政时代
“从0到1”
科技对教育最大的一次推动,毫无疑问发生在五百多年前。1455年,古腾堡在欧州首次大规模使用印刷术,《圣经》得以大量印刷,卖到了普通民众手里。在这之前,书刊非常贵重,一个镇子上可能只有一本书,就是教士手中的《圣经》,这本《圣经》的价格可以买下半个镇子。梵蒂冈下沉到“三四线”的教会,掌控着书刊,也掌握着俗世的裁决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想而知,各地的镇子在教会的控制下处于何种的“黑暗时代”,各国的国王也需要对教会马首是瞻。但是,在印刷术出现之后,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识字的民众越来越多,他们发现《圣经》里的真义与教士们宣扬的不同。在民智开启的基础上,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他提出,教会与普通民众在上帝与《圣经》面前人人平等,教士也与普通人一样。从此,教会在“三四线”失去了控制力,欧洲各国摆脱了梵蒂冈的控制,走出了黑暗时代。
那时,有个创业者,他推着小车去欧洲的乡下卖《圣经》,赚了很多的钱。后来他的家族开始在出版、教育、媒体领域发展,推动着知识的传播。这个家族距今已经有170年历史了,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名字叫贝塔斯曼。
三百多年前,英国人在美洲大陆建立了全球最发达的信息网络——波士顿邮政系统,此举大大推动了边远地区教育的发展。他们的模式不复杂却非常高效。周一,将一周的讲义与练习册邮寄至学生家中,周五,取回学生的作业并给到教师。下周一,再将本周的讲义与上周作业的批改邮寄至学生家中。如果你愿意,还可将你的通信地址与作业发给其他同学,你将会收到同班同学的来信,并与他们建立友谊。
这种“离线版”的一对一,在后续的150年里持续扩散,从美国佛罗里达群岛到中国山西平遥的乡村,都有学生用这种模式学习,这种“在线大学”英文名称是correspondence college,翻译为中文即函授大学。如果你不知道函授大学是什么意思,你可以回家问爸妈,说不定在他们的箱底就有一张函授大学的文凭。
我们想象一下,周末的你宅在家里,翘首以待邮差为你送来新的阅读书目,偶尔还会夹着爱慕者的点赞,想想就浪漫的不行。有一家日本公司,也许是从这个模型获得了灵感,他们时至今日依旧在使用邮政系统传送光盘与读物,他们产品名称叫巧虎。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婴儿画报》与《幼儿画报》,用户量与收入可以秒杀掉任何在线儿童创业项目,同样采用了邮政模式。
多牛逼的APP,也抵不住给孩子创造一份期盼!
邮政系统繁荣了150年,函授大学也兴旺了150年,然后美国人发明了无线电,没几年,抖音的爷爷,第一代的时间杀手——电视出现在人类眼前。这一波的信息技术革新,让心怀教育梦想的人激动不已。
电视时代
“从1到100”
自此,人类进入了无线电时代。我们有了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信息的电台,可以实时广播超级碗现场的比赛,为何不可以广播波士顿大学们的课堂?所以,电台刚出现,便吸引了教育界的注意。美国的很多大学开始在校园内架设电台,将课堂上教师的声音广播出去。有的还组建了专业的电台教学机构,制作专业的音频内容。遗憾的是,各个大学很快发现,专业的大学课程,有入学资格的学生寥寥无几,采用成本昂贵的音频,却仅仅教十多个学生,这账算不过来。
并且,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教学内容每年都需要更新。对于书刊,更新15%的成本是较低的,但是对于音视频,更新15%与重新录制是一样的工作量。100年后,面对着制作成本更高的MOOC,美国各个大学又一次热情地投入,结果却是又一次失望。泡沫总会轮回,美国也不例外。
电台过后,电视到来。比起音频,直播视频的体验更具有临场感。电视对于教育的意义,又一次吸引了创新者的注意,这其中包括了大发明家爱迪生,他对电视教育寄予了厚望。爱迪生认为:“电视教育将会替代美国大部分教课书,并将改变美国的教育制度。”在全球各个政府层面,同样对电视教育不遗余力,美国成立国家公众广播电台(PBS),中国在文革后便成立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后来改名国家开放大学。
电视的确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不过距离爱迪生的期望相差太远。电视既没有代替书本,也没能对教育制度形成什么影响。对此,美国的教育界进行了完善的研究,并对视频教学的优点与局限进行了分析。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明白这些理论研究。也许中国大量的在线教育项目就不会走弯路了。我们也会明白,为什么MOOC当红时,美国的教育学术界对MOOC平台却持观望态度。
我们以篮球赛为例。在一个NBA的球场上,我们看得到对抗(一对一),也看得到团队的合作与竞争(小班),在球场的看台上是兴奋的观众(大班)。站在“观看”的视角,选择在看台上观看视频,或是在家中看电视(也许未来用VR),这两种观看体验虽然有差异,但依旧有可比性。但是,对于球员,在家中观看电视与在球场上打比赛,目前还没有技术能够替代差异。
于是,问题来了:课堂上的学生,是球员还是观众?
很显然,学生不该是观众。固然,不少糟糕的课堂致力于把学生变成了观众,也改变不了学生应该是球员的真相。“观看”不是本相,“参与”才是奥义。对于电视教育,美国的教育界有清楚的定论:参与课堂与观看课堂视频是两件事情。“老师的工作并不是传递信息,而是激发学生问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所以,课堂与课堂视频,是小鲜肉与鲜肉的区别,虽然个别小鲜肉还不如鲜肉有营养。
在MOOC的浪潮中,硅谷爱讲什么故事讲什么故事,美国的教育理论界对各种以视频为主导的教学模型,有着客观的评价与恰当的应用方向。正确运用的电视视频,对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68年,PBS(美国公众广播协会)发起了一个电视教育项目,取名《芝麻街(Sesame Street)》。迄今为止,这是获得艾美奖奖项最多的一个儿童节目(150+)。这个节目综合运用了木偶、动画和真人表演等各种表现手法向儿童教授基础阅读、算术、颜色的名称、字母和数字等基本知识,有时还教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
60年代是美国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很多孩子在贫穷中成长,甚至无法上学,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严重。贫穷家庭的孩子虽然不缺乏基础教育的书刊,但却缺乏正确和适时的学习指引。因而美国人制作了这样一款电视教育节目,这是一款“逼格”极高的节目,美国人投入了其最优秀的儿童教育专家与编剧,不同的人物形象代表了不同的种族与不同的信仰,整个产品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取得了完善融合。
美国教育界对《芝麻街》的效果也进行了长期跟踪,实证可以证明,其有效地帮助美国弱势家庭儿童建立了良好的学习认识。PBS对电视教育有三个词汇:传播(Inform),激发(Inspire),愉悦(Happiness)。这三个词,我非常喜欢,我个人认为这是视频类教育产品的制作方向,而且也可将这三个词汇用在“大班”课的教学设计中。TED的Slogan是“Ideas worth spreading”,可以说是这三个词汇的另一种陈述。翼鸥教育的产品理念是:专业、创新、开放,融入了PBS的教育观念。
信息爆炸与社交时代
“缺的不是知识,缺的是思考”
印刷术用于信息的传递,电视用于学习兴趣培养,两次信息传播技术的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进步。一切看着很完美,然而到了八十年代,看芝麻街的孩子们长大后,美国的教育,却遇到“大麻烦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针对他们的教育状况做了一次调查,出了一份报告《危险中的美国(A nation at risk)》,这份报告写道:“美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被一股平庸的浪潮所侵蚀”,“如果一个国家将现在的教育体系强加给美国,我们会将这视为战争行动。”
这有些危言悚听了,不过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政府采取了“激烈”的行动。他们调查了500家大型企业与政府服务部门,寻找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最终他们得出下列的架构:
美国人认为,3R(阅读、写作、理解)技能导向的教育,是扫盲时代的产物,由于物质条件与信息条件的变化,已经无法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要。因此他们进行了重大的教育改革,推出基于4C核心能力的CCSS教学体系。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实施SEL(Society environment learning)、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Peer Learning(合作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将孩子们放在一个社团中,通过团队之间的协作与竞争,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们学会跨文化的合作,学会去领导这个世界。
举个例子,在前一段时间的罗巴尼互奥数风波中,中国队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对此网上意见纷纷。有媒体采访了美国队的教练罗博森教授,他提到了美国队在培训他们的选手时,主要采用的是圆桌讨论式教学。即学生们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难题。这种教学模型在中国奥数队的培训中不知道有没有,但是在我们平时看到的奥数培训班中,老师灌输+学生刷题才是主流的教学模型。在这种教学模型下,中国人拼的是天上掉下陈景润、拉马努金的可能性,拼的是人口基数出个把天才的概率,然后把这种概率视为中国教育的成绩。然而美国人拼的是教育本身,拼的是成为一个真正的数学强国。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们想想我们的体育,中国拿多少奥运会金牌,也不能证明中国是个体质强国。
讲到这里,我们开个分支话题,谈一谈大班、小班与一对一。在一名专业的教育者看来,大班就是大班:激发、传播、愉悦是大班的教学理念,在群体的气氛中欢呼,在看台上为球员加油,是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的事情。
小班就是小班:团队能力、沟通能力、独立思考与创造性思维,是小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的。小班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ClassIn目前还没有开发完成分组教学功能,还不能说是个完整的小班教学系统,这是我们内心中一件愧疚伙伴们的事情,分组功能希望能够在下半年发布。
一对一就是一对一:解决孩子们的个性化问题。一对一好处多多,但是离开团队的教学,既培养不了独立性,也培养不了创造性,也无法像大班一样培养激情。
所以,无论是对于一名教育者,还是对于一名学生来说,都不存在什么小班比大班好,一对一比小班好的概念,根据孩子情况与学科目标,进行不同的组合才是正道。设计教育产品,应该站在孩子角度考虑,仅仅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包装产品,虽然营销上受益,但是必然在教育效果上出问题。
扯远了,我们继续谈全球教育面临的两大问题。这个时代的教育行业正在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恰恰是教育创业的重要机会。
第一个问题是信息爆炸。当下有一种病叫“知识焦虑症”,主要发病人群是30-40岁的成年人。为什么会有知识焦虑症呢?是因为知识太少了吗?恰恰不是,是因为信息太多了。在过去,信息要依赖我们每个人去主动寻找,而现在则是信息在找人。在大数据和AI算法的基础下,各种平台都可以精准的把为你量身定做的信息推送到你的眼前。每个标题都是精心设计的,你打开看了就会觉得自己已经输给了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窘迫的感觉,会觉得我懂得好少啊,我要赶紧学习啊。每隔三五天就会有一个热点事件出来,每隔几个月就会有一些新的名词出现,让我们每个人都陷入到“如果不学习,三个月就被时代抛下”的焦虑中。
逐渐地,我们意识到,获取信息并不重要,在海量的信息中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才是关键。成年人尚如此,我们将来的孩子和我们学校里面的学生,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他们首要学会的,是去学习如何获取更多的信息吗?当然不是的,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真正地甄别信息,如何去思考,如何自我学习。而我们要做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辩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各种标题党的信息爆炸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我们把这种关于学习的学习能力,称为“元认知”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元认识能力,是这个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只出现在中国,在全世界普遍存在。
第二个问题是社交时代的到来。这一点是我最初没有意识到的,直到前两天我在去美国的路上刚好读到了一本书,书中提到一名美国老师研究学校的孩子使用各种社交工具进行沟通与学习,那本书上的观点非常鲜明:这是一个社交年代,孩子们的学习行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教科书、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正在快速落伍。
我们必须承认,新的社交媒体在这几年里已经从成人世界在向我们的孩子快速渗透了。我们不妨关注一下今天的孩子是怎么做作业的。我的女儿做作业时,坐在书桌前,她喜欢将ipad拿出来竖在面前,然后在他们的群里或是好朋友之间讨论。他们会把试题分工,每个人负责不同的板块,大家做完以后再集中讨论一下。我没有过多干预她们这种学习行为,在我看来这个挺好的。从教学本身上,这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是教育工作者日思夜想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型之一,但是当这个时代真的到来时,我们却没有做好准备。
我们的教学体系,它太陈旧了,以至于根本无法应对孩子们的合作式学习方法。合作式的学习是这个社交时代逃不掉的学习模式,应该修改的不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应该禁止的也并不是手机等移动设备,而是我们日益变得陈旧的体系,应该禁止的是我们教室中那些光鲜亮丽但是却脱离了教学实际的昂贵设备。
我们的教学体系和教育的文化是基于扫盲时代设计的,不是为未来的AI时代,也不是为了未来的社交时代和信息爆炸时代所设计的。过去和未来一定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作为教育行业的创业者,不管你做的是工具还是教学服务,你都要敏锐的意识到,这种差异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你必须要思考现今的我们所面对的家长群体,他们可能是90后,95后,再过几年甚至是00后,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吗?你知道他们准备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吗?随着时代的推进,他们逐渐不再喜欢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灌输式教育,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历他们走过的弯路。这是问题,同样更是机会,这是所有我们创业者的一个巨大的机会。
所以,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是很有前瞻性的。他们比我们早走了几十年,提前进行了教育变革,最终推出了基于4C能力的教学体系。但是面对如此迅速发展的世界,如此割裂的社会人群,他们也是一头雾水。我前两天在硅谷见了一个专门做教育的投资人,跟他讲了讲ClassIn的设计,同时也讨论了一下中国教育的设计理念和方向。他听完以后感叹地说:你们中国的教育产品都是教育者出身,不像我们美国的教育产品都是不懂教育的技术人员做的。我听完了沉默了一会,然后坚定地回答:“Yes!”
这真是一个全球比“烂”的时刻,但是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在过去的百年历史上,教育科技的创业者们,有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记录,甚至有过全军覆没的时刻,虽然我们不是那样专业,有时也被教育专家嘲笑。但是,与其被嘲笑,与其努力了却失败了,也好过什么都不做。教育科技的进步,需要我们保持敬畏之心,认真地研究基础教育理论,更需要我们保持热情地不断创新不断开拓。
大家都知道最近的教育行业并不太平,隔三差五的就会蹦出一些负面新闻,类似的事情我相信在未来的一年中还会持续地出现。未来的几年,将会是一个行业的转换期,有的破灭,有的兴起。在这个行业的转换期,我本来想了这样一句话来作为我演讲的结尾,“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差的时代,这是一个破灭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希望开始的时代”。我原想用这句话的,但是后来我想到了一句更贴切的话,是《小时代》里的一句话:“或许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却是一个属于我们的时代。”
谢谢大家。
作者
宋军波
摘自凤凰网